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商界男神[重生]_8(2 / 2)

  只有当国内的经济产品体系将要崩溃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乱局。这个苏联与苏世黎脑海中的苏联老大哥已经是天差地别。聪明如他已经闻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在这股金钱狂潮的涌动中,有些事情已经难以避免的将要发生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从1935年走到1990年的中国人,他的心情总是复杂的。

  天就要变了。好与坏,国际大势如何,却不是他一个教授能够左右的,甚至就连感叹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苏采薇不能体会苏世黎的感叹,唐纳德作为一个米国人也不懂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中国中年人的心情。也许只有岳藏舟才能体会一二,用前人的一句话来感叹,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苏采薇摸着兜里的一百卢布,这算是真的意义上她自己赚的第一笔钱,有些小激动,“哎,要是赚钱这么容易就好了。还是小岳你看得准。”

  不过时代的车轮不会因为谁的感叹而停下,除非足够的强大能够操控它,不然只能留一声叹息。

  岳藏舟挥开了这样的情绪,他心中已经有了一番打算。面上却笑着对苏采薇笑着建议,“有句话说的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们就算没有执着地寻找光明,也能寻找发财的机会。”

  ☆、第九章

  听到岳藏舟的话,唐纳德却第一个动心了,他很想听听岳藏舟的其他提议,他隐约猜到是要合作关于对苏联运货的买卖,“能算上我一份吗?”

  岳藏舟没有拒绝,他现在孤身一人,本金翻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最缺的就是好的合作者,要是搭上了唐纳德这条线,也许日后去米国的时候会有帮助。别说他想的远,要在商界真的有作为,总不会绕开华尔街。

  “你有兴趣,我当然也欢迎,就怕我这里小打小闹你看不上。”岳藏舟开了一个小玩笑就说起了正经生意,“你们看国际列车上的货物交易量绝对不小,根本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吃的下的,这里还能容纳更多的商人。如果一辆列车已经有了如此多的交易量,那么它通往的苏联比这里人更多、地更广。那里对生活产品的需求就更大了。”

  “但我是学生啊。”苏采薇有些沮丧,她也想到了能把国内的一些东西拿过去卖,可是货源呢,她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耗费在这上面。

  苏世黎也皱了皱眉,女儿主要是去那里学习知识的,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要是心思都放在了赚钱上,对于学习自然也就没有那么认真了。“小岳,他们一群在校学生能有什么大作用?连讨价还价也不会。”

  岳藏舟看着苏世黎的神情,就知道他并不愿意女儿真的下海经商。这年头理解是一回事情,但自己也投入其中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不过,他不能轻易放弃了苏采薇这条线,“苏教授你说的对,苏学姐他们也拿不到国内的货源不是吗?就是我想帮忙运一些过去,但是我一个人能带多少呢?”

  岳藏舟话锋一转,“不过我们可以倒过来想,既然苏联缺少我们的日常用品,我们也缺少苏联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高档的相机、望远镜、还有呢大衣等等,这类东西在京城都能出手高价。苏学姐可以趁着课余时间在莫斯科买一些,让我带到京城去卖,不就有个差价了嘛。”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没有等苏世黎说话,苏采薇已经肯定了岳藏舟的建议,“我在莫斯科去买那些非日常用品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岳藏舟马上说,“苏教授在学校也没有时间管这一块,苏学姐要是信得过我,我反正每周也要来回,就帮你出手了货物,只要你给我一点辛苦费就行了。苏教授您看,我们两个小孩的小打小闹可行吗?”

  岳藏舟算过了,从京城去莫斯科的一路绝对是赚钱的,但是回程的时候不能空着手,一定要从莫斯科那里拉一批货到京城,才算不浪费了这笔车费。咳咳,俗话说贼不走空,差不多的道理。

  苏世黎沉默了一下,既然不影响学习,让女儿生活宽裕一些,也没有不好。他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至于代售的人选,除了岳藏舟,他们也不认识其他做这一行的人,看这小青年也是能相信的,刚才都帮唐纳德主动提高卖手表的价格了。

  “等等。”唐纳德先反应过来了,“你是说莫斯科的东西会比京城便宜?那么苏联人为什么不买他们自己的东西?”

  岳藏舟摇摇头为唐纳德大概普及一下现在的苏联市场情况,“关键是人们生活需要的东西,产出的太少了。”

  对于苏联现在的市场,只能用‘低价无货’来形容。

  “首先,苏联一直注重重工业,国产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少,百姓有钱也买不到,这是无货。再说那里的东西都是明码标价,在成品上都会打上价格,全国各地都没有价格浮动,这是低价。

  高档的东西比如望远镜,一般家庭有一个也是够用了,又不能吃。但是需要的衣服鞋袜等等,只能依赖进口。”

  “回到刚才说的,如果在苏联买到一件皮毛大衣,运回京城后的售价起码能翻上五倍。苏学姐在莫斯科能买到的都是非日常用品,在两个国家之间开始进行互补商品的买卖。我们利用进价、汇率等的差额,可以赚到客观的利润。”

  “所以如果我带着东西入境交易也能赚上不少。”唐纳德商业头脑不错,已经举一反三了,“别看那些在列车上苏联人向我们买东西时出手大方,他们在莫斯科转手卖出去时依旧能赚不小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