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章(2 / 2)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朴虽小,其用则大。天下万事万物,俱以道为君。即使操生杀之权,为万民之主,但在道朴面前,显得微若尘埃,岂敢不奉其命令?故古时的王候,对大道都是毕恭毕敬,未有不尊道而信守者。王候是人民的领路人,若能信守大道,自处无为自然,这种清静无为之德,不仅可以以德化民,而且可以恩及万物众生。万物敬佩候王之道,所以都能诚心归从,宾伏在其道朴之下,尊从其德,顺道而行。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与万物归从道朴,各尽其性,各享其乐,天下自然太平。这也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之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静为天地之本体。若天地不虚静,阴阳即不能变化,二气亦不能交合,则大旱大涝必至,急风暴雨必作,万物必遭灾殃。阴阳变化者,乃虚静之应机也。二气交合者,乃虚静之升降也。所以天地以虚静相合,阴阳以虚静变化,二气以虚静升降。虚静之理既得,氤氲(yinyun)之气自合,太和之炁自生,阴阳调和,天即会降甘露时雨泽养万物。此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之义。凡是风调雨顺,寒暑适时者,都是天地相和,瑞光降临的吉祥之兆。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其理亦然。人自有生以后,受气质所拘,又被后天物欲遮蔽,所存之道炁稀少。若要抱朴返根,惟有效法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犹如人体内的坎离交媾,水火调和。人身中的小天地相合,一粒金丹甘露垂珠,自然降于中宫,道珠可得。此种阳阳合和,日月同宫之妙,谁能为之?惟有道朴的主宰,舍此无别。

  王候等大人物,若能效法天地之德,得其虚静,即能与天地相应相和。虚静之理,即无名之“朴”。以大道之“朴”治理天下,仁义之德,不待面命;道德之化,不必刑赏。天下万民,虽有贤愚贵贱之不等,天理之公却无亲疏远近之分。侯王若能持至道真常之妙,国家天下不求治而自治;人心自然之理,不期然而自然。有如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自会降甘露一样,虽然无人下命令,万民万物尽享雨露滋润,自然均调同一,并无厚此薄彼之分,亦无你多我少、贫富不均的现象,所以天下祥和太平。故曰“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始制有名”,“始”即化生万物的开始。万物生成之后,才有其名。比如天地、山水、人物等,各有其名。但这种万有之“有名”,皆来自于无名。“无名”即天地之始,不色不空,无象无状之大道。“制”,就是制作。无名大道既生万物,即所谓的“朴散而为器”。朴散为器,万物制作成形,即有名分。其朴既散,其名既有,天地万物,方圆曲直,巨细大小,无处不是器,无器不有名。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物形殊而名异。器无穷,名无尽,名器相寻而不息,万物繁衍而无止,才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是说面对纷繁之万物,无限之物名,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琳琅满目的奇异珍宝,必然使人眼花了乱,易起贪得之念。若不能“知止”,心必逐物而弃道,随欲而失德。心中只有物而无道,逐物而弃道,“朴”岂能不危殆?

  明道之士,深知唯大道永恒不灭,万物都是匆匆过客,有生即有灭,名利皆是身外之物,谁也带不走。万不可逐其末而忘其本,贪其物而丧其德,利其器而害其朴,图其名而失其实。物性这种东西,最能诱惑人欲,金钱名利,最能拨动人心。人若能明理止欲,当从最难处下手,从最不能止之处而“知止”。经常镇之以无名之朴,以正心正念去克制,常能止欲生悔,对名利物欲就会日渐淡处之。心中无一丝非份之求,不与人争,不去妄求,一切随顺自然,重道轻物,何有危殆可生?

  知止之理,人人应当知行。天赐人以万物,在于养人性命。人也应当尊重物性,爱护万物生命,与物心息相通,才能得物之助。物物皆含有道性,所以待物应当知足知止,戒贪得无厌,戒奢侈浪费。天下的物质财富,皆是大道所生,物性属公,并非个人私有。

  物性在于流通,故贪占愈多,超过限度,必然会被物性所反夺。古人云:“财多是祸不是福”,“积财如积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物之予人,在于养人命、利人用,唯此而已。贪多则害人性,损人命,空劳精神,反得其失。物的这种善性,体现在它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奉献中。今之世人待物,却是背物性而弛,贪多求好,奢侈浪费,占有欲极强,无有知止之心。这正像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是对贪心不足者的形象描述,又是人们自招祸患的根源。

  天下之争,无非名利二字。人之争名,就是为了夺利。社会的一切矛盾,人类的一切灾殃,都产生在这个“争”字上。由于争,便出现了分配的不公。故前人云:“无贵则贱者不怨,无富则贫者不争,各足于身而无所求也。”由此,太上要人们“知止”。知止之理,犹如悬崖勒马,以止为退。前进一步,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后退一步,即可返朴还淳。这种知止返朴,太上喻为“犹川谷之于江海”。

  人生存在世间,无论高下,无论贵贱,或男或女,或文或武,皆不可轻忽“知止”之理。在上者“知止”,以无为而治化,天下不言而行。百姓若能“知止”,则立身行己,谨利防害,应事接物,不溺私欲。知止之道既行天下,天下必归于道。道流行于天地之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有道才有器物,有器物才有其名。舍道而求器,舍器而求名,都是舍本求末的颠倒。器生于朴,名来自器,道为天下万物之本。故经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是在教示天下人明白“知止”之理,不要徇名而逐末,不可背道而乖行。

  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在万物繁纷,物欲横流,人心难平的当今社会,止欲生悔,知止返道,更显得特别重要。万物万事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其量与度的界限,有太过或不及之两端,而两端都不是当止之道。止之道即“中”与“正”之道,唯“中”是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阴不阳,不过不及,恰到好处。止之于中,即止之于道,这样才可能将事物导向中正平和的状态,使偏阴或偏阳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中。故“知止”即用中之道。

  修道之人,在红尘中翻滚,要做到诸尘不染,万缘放下,就必须守无为之道。只要立身清静,养真抱朴,则本性中的天地自然相合,心中的甘露自然密降。此等合应之机,别人不能代我着力,我心之机,别人亦不能知见。只待修到妄尽心空,自然云收月现。到那时,后天不须勉强做作,便能自然顺从大道。故《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是此义。

  无名之朴,至理罔(wng)象。不可言大,不可言小。其大莫能测,其小亦难见。无名混沌之妙,内含造化,圆机转动,居于万象之始,不与万法为偶,极乎天地之外,运乎天地之中。其造物之妙,虽不见其为,则又无所不为;虽不见其作,却又无所不作。所以为天地之本,为万物之宗。天下人若能像川谷归江海那样归之于道,归之于宗,内外无间,与天地合其德,与大道合其元。到此天地,人自然会与天地、与大道相合为一。此正所谓“止于道”,“莫之令”,而性中之天地自合,身中之万物宾服,我之“真我”自然不殆。

  太上在本章以“知止”示道,正是要人止欲合道。止,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意思,即以道德制伏人心追求名象的欲望,以正心正性格除恶心邪念。道朴散而生万器之后,当以有名而守无名,循万物而守道朴。这就是万中“抱一”之道。面对红尘,心无所住,眼观万物,万象为一。心静如水,不随物转,不被尘蒙,对境无心,唯道为尊。能守此静,常抱此一,道朴便不会散失。

  道在天下,撒播十方,弥散六合,三界内外,万物万象,浩瀚无垠,无不是无名道朴的妙作。万殊的物质世界,犹如水流归江海,自本而末,末亦不离其本。道体之朴,未雕未琢,其体皆为不可见的希微精华物质,故曰无名。天地之始,万物之生,皆出自这个无名无象的“朴”。人能知止于朴,则物不会因道散而亏,道也不会因物而散。好比川谷之气,未尝不随水流而通于江海;江海之气,未尝不反通于川谷,本与末未尝一日不循环。道之在天下,即此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天下自然之理,概如此而已。

  尽己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于外,知别人的长短与善恶,知显态世界事物的外象,此谓之“智”。能知于内,知道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明白显隐两态世界宏观与微观事物的本质,谓之“明”。“智”字的结构,是由上“知”与下“日”组成,知在外,日在内;其意就是既要知外,又能明内;知外是为了明内,明内则可以达外。

  世人之所以不能明道,正是因为不能内明。心地昏昧不明,眼睛只向外看,只去知人,不去自知;将心思机智全用于外,只察别人的黑白长短。追名竞利,与人争是斗非;处世接物,用以巧智之心。这等外智的小聪明,皆是本性不明的后天智巧心,而绝非先天道性的大智慧。

  先天智慧与后天智识,是一对阴阳,共存于人体性命中。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外露一分机智,内心即增添一分不纯;外用十分聪智,内必有十分凿丧。所以先辈教人,都是要求精神不可炫露,机智不可外用。应当抱朴还淳,少私寡欲,大智若愚,涵养道德。行之日久,本性自明,心德自悟,真知真智,自然显现。非但可以知人知己;天地万物,古今中外,何所不知。这就是“自知者明”的真义。

  修道人若能虚静守笃,常返观内照,则性光具足,内道场坚固,自会内外照彻,古今自无障碍,宇宙自无间隔。在不见中可以无所不见,在不知中自有妙知,在真静泰定中,犹如明月当空,毫发可鉴,此即自性之慧明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首先当知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为何来到人世间?怎样做一个有道德之人?怎样珍惜生命,使之健康长寿?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大课题。修身之道,不外乎性命二字。人要尽性了命,首先必须存心养性,以性领命,性命双修,方可保命全角。只要修之不辍,遏欲存理,时时省察,止欲生悔,待到私欲尽净,天理流行,洞见本来面目,了了常明,即是圆明妙觉。这种自明,唯有自己心知肚明,别人无法知晓。

  修习“自知者明”的功夫,必先炼己。炼己有两个方面,一是除物欲,物欲不除,天真难现;二是炼气质,阴质不化,命体难固。惟有性见心明,洞彻本源,神强气壮,炼尽阴滓(zi),才能了性立命。性命不分二途,复归于混沌未开之天,而阴神尽灭,阳神完成,金光灿灿,朗朗光明,这才是最大的“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能以力胜人胜物者,谓之“有力”,但这种“力”不过是暂时之力而已。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欲心妄念,持正而修,改正缺点错误,改邪为正,改恶从善,使心身合于道德,无私无畏,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胜”有二义。在内则为力,在外则为强。世间确有不少能以力胜人者。比如楚霸王有万夫莫当之勇,伍子胥有举鼎千斤之力,此皆是可胜于人的气血之力。这便是“胜人者有力。”

  若与“以德胜己”相比,此“胜人之力”却微不足道。圣人贵乎自胜,与天地为一身,与万物为一体,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万劫于瞬间,视古今如刹(ch)那,不坏不灭。非但有力,其自胜之力合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进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

  “信力”者,以信为主。当道心初现,崇信大道,诚心不二,不生疑惑退怯之心,道果终必圆明,圣位终必成就。一切仙佛圣真证无漏果者,皆是从初心信力发脚。超凡入圣,首先是信力精进的结果。由此可知:信力二字,是修真的真种子,入道之大总要。不有此种子,难以信道而修;不有此信作动力源,难以成真。信德又为五德之母,仁义礼智,始之于信,终之于信,信贯彻于始终,合信而归一道。金木水火,以土为体,散而生之克之,聚而逆合之,终而归太极无极。由此可知信德土母其力无穷也。经中所言“自胜之力”,即是指此力。

  “舍力”者,捐舍布施,舍己为公之谓。舍力亦有三等: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即身心俱舍,无私奉献,无人无我,无欲无念,无得无失,一切皆忘,心如虚空。一切个人福业得失,俱不贪着,一切皆为众生,是名为“大舍”。行道布德,不贪吝财宝,是名“中舍”。行着布施,修有为功德,在利人的同时,亦求利己,是名“小舍”。舍虽有三等,若是大志向之人,人我两忘,色空如一,何有三等之别。修行人应舍力自胜,在舍去财物之时,亦舍去私心妄念,舍去所造业障。如此则道德日进,烦恼日减,业力日消,这便是自强的真义。

  “戒力”者,乃断恶防非的自我约束之力。人果能内戒于心,外戒于身,以戒力而自胜,克服自己的恶业积习,战胜心身的邪恶魔军,则自身天地光明四照,即有司逻十部、戒神等众,亦会卫护戒子之身。出入动静,皆有一切善缘相随;起居坐卧,一切邪阴远避。守戒日久,道即可进。自古仙佛圣真,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之玄门修真学子积修有成者,亦皆是持三规五戒、初真十戒、天真大戒等戒行而受益。随着修为层次的提高,持戒重在心,心身渐次进修。若能戒力坚固,待到戒无可戒时,道即成,果即满。修真者若能以戒为师,以戒自胜,诸天必护助,诸魔必敬钦。此等之人,方可言为强者。

  “进力”者。精进不退,无所畏惧谓之“进力”。精进之功,要在专心致志,力戒三心二意。比如登高自低,行远自近,脚根之下必须步步着力,方可步步有进。行道有六意,又名“菩萨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勤慎,五静定,六智慧。若能依此六行而修,则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谓之精进。

  “念力”者,即止妄念而入静定之力。大根器、大志向之人,有功底之人,有念必有觉,有觉即有悟,有悟即有得。此即“烦恼即菩提”之真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怕之怕有念而无觉。身处世俗,难免为物欲所扰,难避七情之缠,也难以朝夕间即除尽本性中之阴业杂质。无论是外尘之诱使,或念上所透潜意识中的不正之机,皆应持以正心,念起即觉,妄起即制,方能拨乱反正,复归于道。如若念起不觉,任妄横行,必被牵入邪径,贪求不己,烦恼炽盛,甚至被阴魔所掳(lu),失其大道本根。

  仙佛圣真教人修道先止念,念头不止枉徒然。果能认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正觉,空心空法,则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此行之,念头无从生起。倘若念头乱动,心生即乱,种种法生,念念是妄,所以千迷万执,只在此一念之间。若能把它觉照回来,便是圣贤;不能觉照,便是凡夫。譬如千钧之弩一般,妙在一寸之机。转万斤之舟,妙在一寻之木。返还造化之机,妙在一正念之回照。以正念之力,自胜非道之心,可谓之大胜力。

  “定力”者,即心不散乱,意不邪思,不动不摇,稳如昆仑。定中之旨,亦有三义:一曰妙定,二曰圆定,三曰大定。观妙而入定,即真如之观。若能观到徼妙双忘之妙处,自然会泯相澄神,是以谓之“妙定”。无欠无余,无动无定,山河大地,总是定中之定体,大千法界,无非一体之定性。真如自在,圆满具足,是以谓之“圆定”。真妄不分,圣凡不见,定中太虚无体,无一法存立,是以谓之“大定”。

  修行之人,不过钳制七情,断除六欲,收敛心身,不致散乱。若一日神气没有混合,自谓入定,却不知徼妙未曾双忘,真理未得入妙,岂能谓之定乎?假若在逆顺二境中,一有触发,识性即生,假托之因缘即起,根尘互动,定力即失。修行者不可不自胜于此。

  太上慈悲我等后世,在经教中每每演说泰定之旨,以成就我等道果,度脱将来。不入此定,难以成道。学道者须知: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静;意静而神自凝,神凝而气自回;气回而精自还,精还而丹自结。此即所谓“金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定力有如此之验,闻经之士,当详参其义而自悟。

  “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常明,内无法尘之起灭,外无根尘之染着,远离尘缘,照破识性。虽十方法界,纯是一个灵光妙觉,万象皆空,六虚洞彻。初学道者,慧力尚不足,慧性即不现,故只能识心用事。识心用事者,则根法互起,不染于有,便染于无,有无相生,烦恼取舍,无所不至。若认“识”为心,依尘现妄,必然恶性循环。六识一动,后天主事,先天之慧性真体立即隐退。慧性既隐,六根具是魔军,心性亦沉沦为魔主,内天地一片纯阴,暗无天日,永坠(zhui)轮回,苦不勘言,终不得光明大道。故修道者必须以慧力战胜自我识心。

  “智力”者,即慧光圆通无碍之妙。慧光从定性中所出,没有大定,慧光不生,没有慧性,真智不出。智为真水,慧为真火。智慧力之现用,是以真水真火炼真如妙性的自然流露,非有心之造作。学道之人,果能用此慧智之力,除惑断妄,破愚去执,智力道力,无有不胜者。

  “道力”者,真常体用之力。一旦道力起用,一切物欲不能胜,慧性便常明。观妙,可见天地之始;观徼,可见万物之母。道体既见,众妙之门即可自由出入。所以修真之上士,常具道眼,常怀道心,常守道力,常修道身,一动一静,无往而不以道自强也。学道者,当以道力自胜,自强不息,方不失修道的志心愿力。

  “德力”者,心体纯粹,性中自善。德非道而不立,道非德而不成。是故德之所存,即道之所存,德之所失,即道之所失。道与德,原是一而二、二而一之体用,能修德以全道,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往而不善。

  以上十力,皆是修真之径路,入道之阶梯。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正是自己。能具此十力,是谓自胜,真能战胜自己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随境自适,心不妄贪,淡泊明志,心安理得,谓之“知足”。人能常以淡泊自守,以寡欲自安,身虽贫而志不贫,境虽困而道不困。悠悠然,坦荡荡,知足常乐,无欲长富。故曰“知足者富”。

  怎奈今之世人,贪得之心无限膨胀,欲壑难平。终日只求满足自己,损人利己,乃至亏公肥私,贪图享乐,为富不仁,悖道离德。其结果是祸害必生,赊财害命,结果适得其反。此皆是不知“真富”与“假富”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