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2章 兵力调整(2 / 2)

在理论上,纽兰驻军能做的,最多就是提供大约30分钟的战略预警时间。

指望纽兰空军的战斗机前出1000多千米,拦截那些携带了巡航导弹的帝国轰炸机,显然不现实。

不过,梵罗国却非常重视纽兰空军提供的掩护。

往简单说,梵罗国的战略预备队,以及主要的战略反击武器,几乎全都集中部署在纽兰驻军的防区内。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也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军事目标。

只是,决定南方次大陆战争胜败的并不是帝国空军。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太过庞大。

哪怕通过战略轰炸,能够彻底打跨梵罗国,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个威胁,最多是暂时得到缓解。

只要梵罗国还存在,威胁就不会消除。

要想消除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梵罗国,准确说是南方次大陆,回到受到布兰王国殖民统治之前的状态。

没错,就是分割成为几十个土邦。

毫无疑问,要想在一场大战当中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用陆军,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地面战争。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针对梵罗国的核心战略。

关键,并非部署在南方次大陆的地面部队,即隶属南方战区,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就一直驻扎在巴铁的第24机步师,同样不是本土西南地区的守备部队,而是来自其他战区的增援部队。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要想把这场地面战争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就必须立足巴铁。

把战场限定在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这里,不但有梵罗国的首都,还是梵罗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且当今的梵罗国就在此诞生。

只是,对帝国陆军而言,在该方向作战的难度极大。

原因只有一个:该地区的北面是无极高原,以及紧邻无极高原的帕缪高原,再往北才是帝国西北地区。

不要说帝国西北地区本身就人烟稀少,只是翻越帕缪高原就是天大的难题。

在第一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宁愿在冈伽罗平原的东边,也就是云雾河谷投入重兵,也不愿意在帕缪高原这边开辟战线,就是因为帕缪高原的地形太过险峻,根本就没办法投入大兵团。

即便到了现在,情况也一样。

受到地形限制,帝国陆军很难从本土西北地区出发攻打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如此一来,也就只能选择从巴铁出发。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西部战区的三大使命当中,就包括在必要的时候,派主力部队参与攻打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在划分战区的时候,也有所考虑。

虽然南方次大陆划给了南方战区,但是巴铁西边的波伊国在西部战区的辖区内,从巴铁往北就是西北战区。

可见,南方次大陆恰好处在3大战区之间。

在理论上,帝国陆军能调集3大战区的兵力围攻梵罗国。

不过,也只是理论。

西北战区自然不用多说,重点在大陆战场,而且第7装甲师还去了波沙湾,没有请求增援就已经是奇迹了。

南部战区的重点始终是西南东望洋与奥洲,而且得兼顾东南地区,因此最多也就只能把第24机步师留在巴铁。

西部战区这边,第11步兵师要守卫北玄地区,夕梵运河与基布要塞;第14机步师则面向忒尔共和国,震慑西陆集团的东南地区,钳制波伊国,并兼顾高加索山脉与枷锁路桥;两个主力师都是分身乏术。

可见,对陆军来说,能调动的就只有第17装甲师。

在理论上,帝国陆军能不能及时把增援部队送过去,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对此,丁镇那也是早有所料。

做部署的时候,他没有给第17装甲师安排太多的任务,甚至没有让第17装甲师获得全部的加强编制,就是因为到了必要的时候,让第17装甲师迅速从波沙湾抽身,减轻运送作战装备的负担。

按照编制,应该加强给第17装甲师,使其达到野战军规模的3个作战旅,全都留在卡拉奇,而且配套的主战装备,就在几艘停靠在卡拉奇港的滚装运输船里面,随时能够分派给作战部队。

这也是丁镇南找朴太熙,让高巨军队承担起占领任务的原因。

只是,就算运送部署在波沙湾的这几个旅,至少需要半个月,而在作战计划中,只有一周的调整时间。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空军最多只需要一周,就能夺得局部制空权。

不出所料,巴铁陆军也能在一周之内完成战术反击,击溃攻入境内的敌人,把战线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在不参与前期战斗的情况下,驻守巴铁的第24机步师也能在一周内集结完毕。

一周之后,不管第17装甲师有没有赶到,都会按计划发起战略反攻。

如果第17装甲师没能及时赶到,并参与作战行动,就很难按照计划,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打垮梵罗国。

可见,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计划是环环相扣。

久拖不决,必然导致预料之外的结果。

在帝国的战略计划当中,着重强调在南方次大陆战争爆发后,首先就得集中兵力打垮梵罗国,消除最大的后顾之忧。

为此,在收到梵罗国发动突袭的消息之后,丁镇南就给付为民下达了命令。

当然,首先得把占领工作移交给盟军。

随后,丁镇南给施授良打了电话,提出由鲁燎原来指挥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他好尽快去巴铁。

施授良没直接给出答复,只是答应替丁镇南向首辅提及此事。

涉及司令官人选的事情,必须由首辅决定。

只是,没等到施授良的回信,一条最新消息就送了过来,还让丁镇南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