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十七章 灾难应对措施(2 / 2)


当然,在美国科学家看来,这绝对是危言耸听。

经过数日讨论,中美双方在八月十二日达成了第一项协议,即在粒子风暴结束后,双方共同修复全球通信网络,然后调用两国最先进的级计算机,根据双方科学家提供的数学模型与搜集到的数据,对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温变化进行模拟演算,再根据演算结果决定实际行动。

这一天,中美还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根据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做出的贡献,确定未来的国际秩序。

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政治协议,具体怎么操作,双方还没有达成共识。

只有一点可以明确,即谁出的力最大,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高。

八月十三日,中美双方在应对自然灾害的问题上,达成了第一项行动协议:共同清除太空垃圾,使外层轨道空间恢复正常状况。

可以说,这是应对自然灾害必须做的头等大事。

因为中美双方在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上存在分歧,所以双方的科学家都认为,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全球气候变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射气象卫星,因此得清除掉在粒子风暴中产生的太空垃圾。除此之外,还得尽快恢复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导航系统,以便科学家更加方便的展开工作。

问题是,这绝对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太空工程。

粒子风暴爆前,在轨运行的人造航天器已经过二万四千件,其中军用航天器为一千六百余件。受粒子风暴影响,所有的航天器都已瘫痪。一些具有变轨机动能力的航天器还生了爆炸。根据中美双方掌握的信息,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过十亿,质量过十克的多达数百万。

这些太空垃圾的运行度高达每秒数公里,巨大的动能,具有足够的毁灭性。

不进行人为干预的话,至少要到两百年之后,这些太空垃圾才会坠入大气层,而在此期间人类的航天活动必然危险重重。

说得严重一点,人类已经丧失了进入外层空间的安全通道。

根据中国提供的分析报告,现在向外层空间射航天器,被十克以上的太空垃圾撞击的风险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虽然美国的分析报告要乐观得多,但是也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最重要的是,中美都暂时搁置了航天射项目。

可以说,如果不清除掉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人类就无法进行航天活动。

相对而言,高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少得多,一是高轨道上的航天器本来就不多,二是高轨道上的航天器多半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也就没有携带变规机动燃料,在粒子风暴中没有生爆炸。

问题是,即便清除掉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也绝对不容易。

当时,一些中国航天科学家已经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射强磁场清扫卫星,清除掉金属材质的太空垃圾。二是用捕获的方式,清除掉非金属材质的太空垃圾。

所谓的强磁场卫星,就是用可控聚变反应堆提供能源,在周围产生强磁场,捕获所有进入磁场的金属碎片。因为真空对磁场没有衰减作用,所以磁场强度与距离的立方成正比。按照中国科学家估计,一颗功率为一百万千瓦的强磁场卫星,能够清楚掉周围五公里范围内运行度在每秒七公里左右的所有金属碎片。需要一百二十颗这样的“清道夫”,就能在一个月之内,清除掉高度为三百五十公里的轨道面内的所有太空垃圾。这个高度,正是绝大部分近地轨道航天器的运行空间。

只是,强磁场卫星无法清除非金属材质的太空垃圾。

为此,就需要射一种类似于“太空帆”的清扫卫星,即通过张开的太空帆,与太空垃圾撞击,使太空垃圾减后坠入大气层烧毁。因为非金属材质的太空垃圾都较轻,撞击后将迅减,所以预计在一到三个月之内就能坠入大气层,而前期准备大概需要三个月,即半年之内就能完成。

当时,美国的航天科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

只是,任何一套解决方案都需要极大的物质与资金成本。

以强磁场卫星来说,为了避免被太空垃圾撞毁,必须增加重达二十吨的保护层,而一百万千瓦级可控聚变核反应堆的最低质量在一百二十吨左右,加上控制设备等,卫星总质量在一百五十吨左右,过了任何一种大型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必须通过捆绑的方式,用三枚级火箭射一颗卫星。按照中国科学家估算,把一颗强磁场卫星射到近地轨道上,总成本高达一万二千亿元,一百二十颗就是一百四十四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一年半的国民生产总值。

显然,如此大的航天工程,中国承受不起。

对美国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此一来,中美合作成为唯一选择。如果用美国的级火箭射强磁场卫星,能把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在八月十四日,这些都是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