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七章 战略目的(2 / 2)

按照美国当局的预测,只要能够在西太平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将在二零五三年底、最迟二零五四年初结束。因为到这个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将降低四成以,战争生产力降低六成以。只要中国当局还有点理智,就应该认识到,根本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击败美国。

显然,没有足够的理由,美军不会修改战略目标。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美国的战略中,新加坡就是一颗“弃子”。

虽然在正式向中国宣战前,美国总统卢卡斯征求了新加坡总理的意见,但是有更多的证据证明,美国的总体战争计划中,根本没有考虑守住新加坡,更多的是希望新加坡能够牵制住中国军队。

按照参联会的估计,因为中国的战线更短,而且中国军队的动员能力更强,所以中国很有可能抢先在两栖战场出手。也就是说,中国在美军进攻西太平洋岛屿之前攻打新加坡的可能性非常大。

可以说,这个判断十分准确。

基于这个判断,参联会做出一个推断,即只要新加坡能够抗住,哪怕只坚持一个月,也能消耗中国的宝贵兵力,因为中国不可能在二零五二年内完成全面战争动员,所以能够用在其他方向的兵力将大幅度减少。如果中国动用6战队攻打新加坡,那就意味着能够用在西太平洋的防御部队将更少。

做出这个推断之后,参联会推动美国当局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鼓动俄罗斯出兵外高加索。

虽然这么做,肯定有负面影响,比如俄罗斯绝对不会在占领高加索之前出兵中国,也就等于减轻了中国本土防御负担,同时也会促使伊朗表明立场,让中国打通前往叙利亚的地面交通线,但是有一个足够大的好处让美国这么去做,即让中国尽快进军中东,消耗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说白了,美军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在进军西太平洋之前,美军的所有行动都只有一个目的:为攻打西太平洋的战略性岛屿铺平道路。

在具体行动,就是想方设法的消耗中国的军事力量。

说得更详细一点,就是尽量拉长战线。

在的几天里,美军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在以色列与澳大利亚先后参战后,中国的战线已经拉得足够长了,而中国的常备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守住这么长的战线,因此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必定存在一个兵力欠缺时期。只要美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在中国的防线找出致命漏洞。

问题是,到了十一月初,情况生了重大转变。

标志件就是中国6战队在十一月四日推进到了柔佛海峡北岸,而且是一个兵力过两万的整装6战师。

更致命的是,第二个6战师就在关丹。

也就是说,中国6战队能够投入两个6战师攻打新加坡。

虽然新加坡6军的兵力过了十万,装备也不算落后,但是与中国6战队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

除此之外,新加坡根本不可能保住制空权。

就连乔丹将都认为,只要中国6战队下狠心,肯定能在十天之内攻占新加坡,至少能够占领主要目标,比如港口与机场。

这下,问题出来了。

不管准备工作进行得有多么顺利,美国6战队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底动进攻,因此中国6战队有半个月的调整防御部署。因为没能在开战前的突击中全歼中国海军,也许要等到十二月份,才能动两栖进攻。

显然,到这个时候,中国6战队已经堵了防线的漏洞。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要用多少代价才能在西太平洋打开突破口,而是中国海军在打通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之后,会对总体战局造成多大的影响,比如中国会不会在中东地区投入更多的兵力。

摆在美军面前的问题很现实:要么死守新加坡,要么全面修改战略计划。

显然,这两个选择的结果都不大好。前者意味着美军必须在新加坡消耗兵力,而后者则很有可能使美国丧失制胜机会。